9月下旬,南海上空流出一张高分辨率图片,称拍到一艘美军核潜艇在海面活动。随后,开源分析把轮廓和外形同俄亥俄级对了几轮,指向“首舰”那一批。具体拍摄时间与坐标,双方都没有公开确认,但照片引发了不少讨论。
先把硬信息捋清。俄亥俄级原本是潜射导弹的主力,后来有四艘改成了“常规打击”用途,能带最多154枚“战斧”。这些导弹射程在1600公里以上,打陆上目标很顺手。它们常驻太平洋和印度洋一线,平时走动不太高调。
接着看周边动向。近年来,美菲加快靠拢,扩充联合作战与补给网络。菲律宾把苏比克自由港区的设施持续升级,美军舰艇多次靠泊,后勤流转更方便。9月里,菲媒也报道有美军潜艇停靠苏比克湾,细节不多,但指向“常态化来访”。
这张“疑似潜艇上浮”的图片,外界有两种猜测。一种是它主动露面,打个信号给周边各方;另一种是遇到复杂海况或技术问题,短时上浮处理。台风季里,南海风浪更猛,渔网、海上交通、浅滩分布都增加操作难度,这些都可能逼迫调整航行姿态。
说到被看到,美国人也不是第一次在这片海域被抓拍。2016年,我方在南海附近海域收回过美方的水下无人设备,公开报道很详尽。另外,渔民和专业队伍偶尔捞到可疑仪器,地方媒体也有记录。这些案例加起来,说明水下活动并不是完全不透明。
美国把俄亥俄级拉到这一线,主要是两层意思。一是给盟友打气,告诉菲律宾“我在这”。二是给我方上压力,试图把海上存在感维持住。同样,我方不需要多话,用“看得见、跟得住、捞得起”的能力回应就够了。
再说演训态势。今年4月的“肩并肩”演习课目很丰富,远程火力、海上拦截、岛岸联合,都在吕宋岛北面与外海开展。随后几个月,美菲还宣布对多个仓储与码头设施续建升级。这些都是为更频繁的兵力流动铺路。
我方的海空力量也在稳步推进。福建舰推进海试准备与电磁弹射相关科目,公开画面和报道多次出现。因为这个,菲律宾对硬碰硬的动作明显更谨慎,更多转向执法与舆论操作。这是掰手腕时常见的节奏变化。
回到“被拍到”的事本身,卫星把潜艇上浮状态抓住,不算常见,但也在技术上可行。现在的商业与政府卫星分辨率都不低,再加上海面反光和航迹匹配,对识别有帮助。结果就是,谁来谁走,越来越难完全藏住。
从作战角度潜艇上浮不等于失去作用。它可能是短时通信、人员医疗、设备检查,也可能是刻意露面传递信号。同样,如果它在复杂海况或密集渔区遭遇麻烦,上浮避险是常规选择。这些理由都合理,不必夸张。
但有一点清楚:外部力量想在这片海域来去自如,难度在升高。我方海上、空中、天上的监测链条越来越密。海面目标更容易被跟踪,水下目标也更容易被定位。对手做动作的空间还在,但代价在变高。
换句话说,这类平台再强,也要算细账。靠泊菲律宾能拉近补给,带上“战斧”能远程打击,但一旦被盯上,威慑的效果打折。长期谁在这片海域下棋更耐心、更稳当,谁就更占便宜。
接着看美菲后续安排。港口与仓储升级不会停,演训也会继续。我方的回应也不会停,常态化巡航、设备建设、执法协作都在往前走。这不是一两次新闻能定输赢,是一步步累加。
当天傍晚,苏比克湾外海,拖船把一艘灰色大艇慢慢带进泊位,岸边的工人抬头看了一眼,又低头把清单划掉一行。下一次它再走到南海,是继续露头给人还是更深更久地藏在水下?
配资天眼-广东股票配资开户-石家庄股票配资网-云南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