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每周日早上会去上课,中医基础课。
"你竟然信中医?!"
嗯,当然有身边的朋友会这样说,从我在公号里分享养生内容开始,也陆陆续续有留言表达类似的含义。
信不信,这个话题太大,太严肃了,好像一说出来就要划清"敌我",你死我活。
在我还"不知道""不了解""全凭自己的有限经验和主观感受"的条件下,何谈信不信呢?
我倒是很相信一条:不了解就不评价。
但我一直好奇,很想去对中医探个究竟。
不是对什么"三伏贴"到底是不是智商税感兴趣,也不是某某药能不能防病治病抗衰老,而是对中医理念背后的底层逻辑感兴趣。
因缘巧合,我找到了这样的一个线下班,去上了 8 节基础课。不敢说就此看到全貌,但的确让我有了不少感悟,和你们分享一下。
图源:网络
01
平人无病
上课时老师说,平人无病,意思是身体平和就是健康。
而 90% 以上的疾病都是来自于精神不自由。我们大脑里的各种念头消耗了身体大部分的能量。
想象一下,我们身体就是一台手机,如果念头过多,那么,哪怕我们在休息的时候、睡觉的时候,后台还是在耗能,时间久了,这台手机就会变卡,报废很快。
这就一下子让我明白了,我身边好几个朋友(有几位还不乏是功成名就的厉害大佬)都和我分享过的,站桩能治病这件事。
说到底,大佬们也是妄念太多,思虑过度,那"站桩 / 打坐"其实就是一种方式,让身体这台手机学会进入"低电量"模式,尽可能让头脑关闭,节省精力,这样身体就有能量去处理它该处理的事情,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。
而照着这个思路往下想,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不就是"当下"的专注力吗,对孩子、对我们大人都是如此。
如果一个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就想着阅读,在做作业的时候就想着作业,在玩耍的时候就想着玩耍,那么大概率他也是"平人无病"的——学习不会差到哪里去,而且身心健康。
如果一个大人在带娃的时候就想着陪玩,在工作的时候就想着事情本身,在娱乐的时候就想着快乐,那么大概率这个家长也是"平人无病"——不会对眼前的事儿惴惴不安,对未来焦虑不堪。相信他处理工作也好,带娃也好,也都能得心应手。
这种对"当下"的专注其实是可以刻意训练的,只不过在不同的派系里叫法不同,有叫"正念",有叫"内观",也有叫"站桩"。
"怎么做"压根不重要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觉察,有没有意识到,自己和孩子心里有太多妄念,无法专注当下。
如果有,我们敢不敢于勇敢面对。
我所面临的各种烦恼和问题,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"杂念"。我们又愿意不愿意真的去改变,给自己的念头和欲望做做减法?
图源:影视剧截图
我试过,我暂时还无法坚持站桩或者正念,但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这个问题时,我开始尝试,吃饭就是吃饭不看手机,带娃就是带娃不想她的功课。然后我也开始坚持每天早上打一段八段锦,就是打,而不去思考,有没有效果?什么时候起效?
一段时间下来,真的有效,感觉轻松不少。这也是我现在有意识和小 D 的对话模式。
妈妈,我担心 A;
你此刻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?
是 B;
那我们能不能先把 A 写下来,放在一旁,我们先告诉自己,我要专注把 B 做好了。
当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识,我们不仅掌控了自己的命运,也让身体去听从自己的心意,去做它该做的事情。
看,抛开信不信,咱们先认真听一听,确实能听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,就拿去用起来——一味药再好,也不能瞎用,但是不管谁讲的道理,但凡自己能领悟一点,用起来,就比天天吵"信不信"实惠多了啊!
02
"太极"由我定
接下来的问题就是,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不自由,有那么多妄念呢?
老师说,那是因为我们"有所待",所谓的"待"就是分别心,因为有比较了,就有了"阴阳"。
想想真的是这样啊,人的幸福和不幸都是通过比较而来的。当年孩子刚刚出生,眼里就是"他最好",等开始进入幼儿园了,慢慢开始觉得"他社交 / 性格不如 A ",进入小学后,成绩排名更是把每个人都变成了比较品。
于是,曾经觉得"他最好"的娃开始变得"怎么哪里都不好",娃还是那个娃,娃的父母还是那个父母,养育方式其实也没太大改变,那么哪里发生了变化?
追本溯源,就是那个"太极",正所谓"太极生两仪"(两仪就是阴阳),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参照系变了。
之前,我们只把孩子和他自己比,那可不是"最最好",一直在成长进步;后来,我们把孩子和他的同学比,再后来说不定还和互联网上别人的孩子比,那真的哪里都是差距。
和谁比,这个本质就是"太极",我们决定哪个"太极",就有怎么样的"阴阳"产生,说到底,参照系是我们自己决定的,烦恼焦虑也是我们自找的。
图源:影视剧
所以,嫌弃自己现在的生活 / 工作的时候,不妨问问自己:我在用哪个"太极"?我现在所嫌弃的生活 / 工作,是不是也是 5 年前我曾经努力为之奋斗的结果?
焦虑自己孩子没长进的时候,也不妨问问自己,我又在用哪个"太极"?对比曾经抱在手里的娃,到如今的她,真的一点没长进吗?
这么说,并不是说咱们要阿 Q 精神,又是回归到"觉察",外加一步"转念":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来源只是"太极"定义不同,然后转念帮助自己找到新的"太极"看待问题。
情绪处理完了,再来说解决问题。
这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"平人无病",并不是说,他真的不生病,而是他把该用的精力用到对的地方。说到底,如果只是焦虑就能解决问题,那可真的太简单了,不是吗?
回归孩子也是如此,他觉得自己很糟糕的时候,提醒他"往回看",看看自己曾经的来时路;他觉得自己天下最厉害的时候,提醒他"向外看",看看"山外有山"。
总有人说,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,但我现在知道,虽然比较无可避免,但每个人都拥有选择重新定义"太极"的权利。
图源:自己拍的
03
辩证最关键
中医的"初级诊断",以我非常浅薄的理解是这样的,通过"望闻问切"来收集信息,所收集的信息叫做"象",然后根据"象"来推导出"证",最后才有"辩证"治疗方案。
这个观点很有意思,我一下子就能触类旁通,因为我之前一直提过,能够定义清楚问题,基本上自己也就有了答案,感觉和中医的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所谓的"象"不是问题,只是表象,比如你头疼、孩子发烧,这只是身体出现问题发出的求救信号而已,我们需要做的是收集这些信号,然后进一步去找到"证"——真正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。
那在这个过程中,从"象"到"证",这个辨别证的过程,就非常重要了。
这个思维模式不就和我们日常工作育儿非常相关吗?
孩子爱啃手指,如果你把这个当作问题,我们会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问题,于是教育、打手、手上涂辣椒等等,一切方法都是指向让"啃手指"这个问题消失。
但如果我们把它作为"象",进一步去找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源头:也许是最近学业压力大导致的焦虑;也许是最近一直带的保姆离职导致的安全感缺失;也许是睡眠不足脑袋缺氧无意识的放空。
找到了可能的"证",我们才能对症下药,把源头解决了,所谓的"现象"也就消失了,这就是"辩证"的意义所在。
那有人会说,这个好主观哦,都是我们自己的假设啊。
的确是这样的,这点我也是上完了中医基础课后有了一点新的理解,中医的很多诊断并不是从客观指标推导的,而是医生和病人之间主观交互。
医生诊断后觉得病人是 XXX,然后询问病人感受拿到反馈,再根据反馈主观给出了建议(当然里面会有一些基本原则)。
类比一下,其实育儿本质也是这样:
父母看到孩子怎么样,然后询问聆听拿到孩子的反馈,再根据反馈主观给出了建议(当然里面也有一些基本育儿原则)。
拿我 11 年当妈的经验来说,因为我认真学过育儿方法,当我愿意"用心"去看小 D,看到她,我的答案哪怕主观,但大概率结果都会好的。
但相反,如果我完全不看她这个人,而只是去套里程碑 / 量表,哪怕再科学客观,结果也不尽人意。
学完这个"辩证"观后,我突然不再纠结自己身体里的感性和理性了。我刚刚进入外企的时候,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感性去提升理性思维(这也是为什么公号早期我没露脸的时候,很多人都以为我是个男人� �)。
现在我开始明白,理性也好感性也好都是组成我的一部分,本来就无法分割,不然我们身而为人就有很强的"割裂性"。
我们该做的就是,去追求整合,追求统一,追求和谐共存。
提升理性,不是压抑感性,而是在感性决策时有个理性小帮手帮助我们管控风险;
提升感性,也不是压抑理性,而是在理性分析时有个感性小帮助提醒我们"感觉好"和"结果好"同样重要。
04
拓展自己的认知
记得之前写文和大家分享,我看了李辛老师写的中医书,留言里就有人说,"你胆子好大,你是我关注的那么多育儿博主里第一个公开说自己信中医的。"
我理解她的意思,毕竟 10 年前咱们这一大批公号起来,都是从分享循证医学、科学育儿开始的。
一直到现在,我仍然觉得我自己和小 D 都是受益者。
我记得,四年前自己刚刚开始接触中医时,我总是说,你这个颠覆了我的认知,用这样委婉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。
后来我遇到一个老中医,她和我说,这些并没有颠覆你的认知啊,只是拓展了一点你的认知,你以前的认知太小。
那句话对我触动很大,没有颠覆,只是拓展。这一下子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。
也就是从那时起,我开始对自己不了解、不同意的事情保持开放心态,我不再着急站队,更加不会去争论某个对错以此证明自己的优越感。
相反,我开始接受,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同时存在的合理性。有一些东西,我仍然不理解不懂的,但我接受。
而也就是从那时起,我发现我的世界又大了一点,我的人生又有趣了一点,原来真的可以有更多面去看待同一个问题,有更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。
人生拓宽了,心放大了,烦恼焦虑自然就小了一点点——而这种"宽"就能让你老慢一点,健康一点,抗衰保健啊,靠得未必是药方子。
正在团
� �
� �
大 J 叨叨叨
隔壁号攒了好久的库存的国货之光壳幼和 Q21 终于来了,挑一些过夏天吧!点� �
另外,我已经来到无锡阳山了,给你们看我现场捏爆水蜜桃的照片。小 D 每年最期待的水果就是这个了,喜欢吃的朋友们,记得点击直播预约哦。
今天推送的二条一定要看,是有味道的,很美味~
配资天眼-广东股票配资开户-石家庄股票配资网-云南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